11月5日,由浙江大學出版社主辦的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浙江》新書發(fā)布會在浙江寧波國際會展中心舉行。浙江省委宣傳部出版物市場管理處處長朱少平,浙江省語委辦主任、浙江省教育廳教材管理處處長朱鴻飛,浙江省語保工程首席專家、中國方言研究院副院長、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浙江》主編、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洪鐘,浙江省語保工程首席專家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、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浙江》主編、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研究員黃曉東,浙江省語保工程項目管理團隊負責人、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浙江》主編、浙江科技學院人文學院院長葉晗(線上參加),浙江省語保工程首席專家、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浙江》主編、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宜志,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浙江》編委會成員,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肖萍,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浙江》編委會成員、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阮詠梅,寧波口頭文化發(fā)音人林國芳,余姚口頭文化發(fā)音人魯桂花,浙江大學出版社董事長(社長)、黨委書記、總編輯褚超孚等出席?;顒佑烧憬髮W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、副總經理、浙江大學教授陳潔主持。
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浙江》是繼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遼寧》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甘肅》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寧夏》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北京》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廣東》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山西》后,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標志性成果“中國語言資源集”出版的第七部成果,是浙江近年來語保調查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,打開了解浙江語言文化之窗。它不僅是普通讀者了解浙江各地方言和方言文化的讀本,還為語言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研究浙江方言的資料,為地域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方言文化資料。
為何編寫這套叢書?朱鴻飛表示:“方言是鄉(xiāng)音,更是一種文化。‘十里不同音,百里不同語’。在浙江,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方言。我省漢語方言資源豐富多樣,是語言資源的寶庫和研究的寶地。但是,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各地方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(fā)生變化,有的或正面臨消亡。因此,如何在現有基礎上深入推進方言文化調查研究和保存保護,是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。”他介紹,“歷年來,在教育部和國家語委領導下,我省‘高站位系統謀劃、嚴標準狠抓質量、寬視野推進應用、大力度保障管理’,這些‘浙江經驗’獲得了國家語委和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的高度評價。”
在教育部語信司指導下,“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·浙江漢語方言調查項目”于2015年正式啟動,經歷五年田野調查,并成立了以王洪鐘、黃曉東、葉晗、孫宜志等為主編,各調查點負責專家為編委的專家團隊,自2020年開始編寫工作,經過3年多的努力,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。
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浙江》共收錄浙江省內88個漢語方言點的語料,共計4卷11冊,分別為語音卷3冊、詞匯卷4冊、語法卷1冊、口頭文化卷3冊。該書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和計算機技術,采錄大量長篇語料,調查內容豐富多樣。
褚超孚介紹:“在這套叢書中,我們可以看到,浙江省內的各種方言都得到了詳細的記錄和分析。這些語言資源的研究,對于我們理解中國的語言文化,保護和傳承我國的語言文字,具有重要的意義。此外,本叢書還收錄了大量的民俗語料,如諺語、俚語、民間故事等。這些民俗語料,是我們了解浙江省的歷史文化、社會風俗的重要窗口。通過研究這些民俗語料,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?!?/p>
王洪鐘說:“2015年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,浙江省是首批開展語保工程的試點省份,我和今天在座的黃曉東、孫宜志、肖萍、阮詠梅等都是首批投入語保工程的老兵。從當年的年富力強,到今天的兩鬢斑白,我們不是一起慢慢變老,而是以透支生命和健康為代價在跟時間賽跑。”
發(fā)布會現場,寧波口頭文化發(fā)音人林國芳表演了寧波童謠串燒,余姚口頭文化發(fā)音人魯桂花用余姚方言生動再現了余姚人的真實生活場景,風趣幽默的表演讓現場讀者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。
《中國語言資源集·浙江》叢書的主編及編委會成員代表分享了叢書背后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