掃碼進入“小荷之聲”小程序即可報名參與第二屆小學語文朗讀大會!
第一屆“小荷之聲”小學語文朗讀大會開展之后,很多專家、一線教育者、家長、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形成很多對朗讀的思考。在此,本報擇優(yōu)刊發(fā)部分內容,以期引發(fā)更多共鳴。目前,值第二屆小學語文朗讀大會火熱進行時,本報同期征集更多“我與朗讀的故事”,歡迎更多朗讀愛好者、大會活動參與者踴躍投稿。
家長說
一份來自“小荷之聲”的美好遇見
■吳長紅(第一屆“小荷之聲”語文朗讀大會參與學生郭錦萱的家長)
仰望星空,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;低頭凝望,一花一葉,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;美好的遇見,是“小荷之聲”給孩子們成長的禮物。朗讀和孩子的遇見,讓彼此之間,感受到更多美好。
孩子剛上一年級,也是第一次參加“小荷之聲”小學語文朗讀大會,從最初的膽怯、素材的選擇、語言的運用、情感的表達……直至站在央視頻的展示“舞臺”上。正像作家汪曾祺所說,人的第一次,往往需要勇氣,但是第一次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,因為它是探索,是挑戰(zhàn),是機遇。這是孩子成長的轉折點,更是助推器。參加活動之后的孩子更加自信和富有朝氣,積極參加各種活動,主動與人交往,尤其大膽嘗試預習與朗讀的有效對接。每一篇新課文的學習,都要以“讀”貫穿預習的全過程。輕聲讀,找出讀懂的內容,提出不懂的問題和想了解的內容。重點讀,圈畫出會寫字、會認字、自然段。整體讀,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,讀通順、不丟字、不加字。觀范讀,觀看“小荷之聲”專家的范讀,更深切感悟課文內容、情感。熟練讀,課文至少讀5遍,畫“正”字,讀到正確、流利為止。這樣,以不同的方式朗讀課文,達成對課文的初步理解。
靜靜地品味課文的意境,感受著作者的心情,從文中開闊視野,找到共鳴。這也許就是通往下一個階段學習的轉折點。在《夜色》一課學習后,孩子置身于夜色中,“我從前很小很小,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……”繪聲繪色的朗讀,打開孩子想象的空間,迷人的景色讓人充滿遐想,孩子完全沉醉其中,達成了對課文的深度理解。
感謝美好的遇見——“小荷之聲”語文朗讀大會,為孩子們開啟了文字與理解的一扇窗,通過這扇窗,孩子以不同的朗讀方式,讀出了情味,讀出了意境,讀出了神韻……看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片世界。
朗誦帶來的改變——自信與熱愛
■畢 鵬(第一屆“小荷之聲”語文朗讀大會參與學生畢卓爾的家長)
我的女兒從小是一個偏內向的孩子,她愛讀書,也喜歡講故事,但很少愿意在很多人面前講故事或者大聲地朗誦。出于鼓勵她的目的,我給她報名參加了“小荷之聲”小學語文朗讀大會。女兒一開始很抵觸。我耐心地引導她,告訴她很多小朋友也是第一次參賽,勇氣第一,成績第二。經過再三考慮,女兒終于同意參加了。
我和她一起選擇要朗誦的作品,并且讓她每天在家練習。小家伙一個人練習時發(fā)揮得特別好,可一錄視頻就會緊張。好事多磨,在堅持與努力中,女兒終于不再害怕鏡頭,錄制的視頻也通過了初選。
復選當天,很多小朋友盛裝出席,有的還化了妝,帶了道具。女兒沒有做特別的裝扮,我告訴她這樣也很好,于平常中見才華,更顯珍貴。小家伙點了點頭,好像是同意我的觀點,又好像在給自己打氣。她走上臺,按平時在家里練習的樣子,開始朗誦,神情自信,充滿朝氣!看著她小白楊一樣的身姿,稚嫩的聲音里透著少年的堅定執(zhí)著,我內心感到驕傲與欣慰。通過參加比賽,孩子不僅得到了經驗,更通過朗誦,獲得了自信,并愛上了朗誦。信與熱愛,讓她的成長之路更加快樂與豐富!
堅持,讓朗讀變成一種習慣
■王驪之(第一屆“小荷之聲”語文朗讀大會參與學生王一諾的家長)
孩子自5歲起開始學習朗誦。在一年級新生入學家長會上,校長講到,朗讀是語言的根基,孩子可以通過朗讀養(yǎng)成讀書的好習慣。同時,我們通過誦讀專家李文華了解到“小荷之聲”這一讓孩子喜歡上朗讀的平臺。
2019年,孩子7歲的時候,第一次參加了“小荷之聲”少年兒童詩歌朗誦藝術大會。通過初選、復選,一路走到了總決選,作為一名一年級的小豆包登上了舞臺。經過全國小選手的激烈角逐,評委們根據作品選材、普通話、作品理解、儀表儀態(tài)標準等,詳細地對孩子進行評分和點評。這樣的經歷和收獲,讓本來害羞、慢熱的小姑娘不斷進步,感受到朗讀帶來的快樂。她更加喜歡朗讀,也變得更開朗、更自信。
2020年,面對疫情,即使在家中,孩子也沒有間斷學習朗讀,參加了“小荷之聲”小學語文朗讀大會,再一次通過初選和復選,并在全國總決選中成為一名小學語文“領讀者”。
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”。堅持朗讀,培養(yǎng)了孩子對語文學習的興趣,也激發(fā)孩子每天積極主動預習和復習校內語文課文,校外經典名篇的詩歌短文,積累了朗讀所學的好詞好句。無論朗讀文章的長短,孩子現在每次的朗讀都會自然而然地注意自己的語調、節(jié)奏、停頓、抑揚頓挫。朗讀已經變成了她的一種閱讀習慣。
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說:“朗讀——通過朗讀,將他們從聲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?!毕嘈藕⒆右欢芡ㄟ^堅持朗讀,真正地學好大語文。
朗讀讓女兒愛上了讀書
■趙京娜(第一屆“小荷之聲”語文朗讀大會參與學生王悠然的家長)
朗讀,是有聲語言的表達;朗讀,見證著女兒的成長,給女兒帶來了巨大的改變。
朗讀給了女兒勇氣與膽量。記得她第一次參與“小荷之聲”小學語文朗讀大會的樣子:沒有絲毫表情的羞澀的臉,不敢正視鏡頭的眼睛,不知道該放在哪里的小手,似乎哪哪都不聽自己的使喚,更不想讓持手機錄屏的我看著,還要讓我把臉藏起來。為了完成參選的視頻,我不知道說了多少鼓勵的話,也忘記了反反復復錄了多少次。那時的我看似平靜實則心急如焚,告訴自己:“別急,她在進步,哪怕是微小的,也一次比一次好!”那是她第一次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里鼓起勇氣,挑戰(zhàn)了自己。經歷了第一次,她增加了不斷挑戰(zhàn)自己的底氣和勇氣,在復選、總決選中超越自己。
朗讀讓女兒愛上了讀書。一到周末,她就讓我?guī)?,直到書店關門,才肯放下手中的書,戀戀不舍地離開。朗讀還促進了女兒對書法的領悟和提升。女兒自小喜歡書畫,書法是無聲的語言,孩子的性格在長期練習中愈顯內向。但是,在朗讀中,她變得更勇敢了,也對自己書寫的內容有了更深層的理解,在抑揚頓挫的音調中似乎回到了古代童蒙的吟誦,并能更為專注、沉穩(wěn)地投入書寫,作品也更顯沉靜有內涵。這就是“小荷之聲”小學語文朗讀大會的魅力: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現在及未來。作為媽媽,我愿意陪伴她在朗讀中點滴的成長,陪伴她在反復吟誦過程中,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教師說
朗讀是一種藝術的再創(chuàng)造
■李文明 鄧娟(重慶市巫溪縣塘坊鎮(zhèn)中心小學語文教師)
“最是書香能致遠,唐聲宋韻譜華章。”塘坊鎮(zhèn)中心小學遇見朗讀,便有了故事;教師遇見朗讀,就有了教育靈感;學生遇見朗讀,就遇見了更好的自己。2018年,學校加入重慶大學“尋聲朗讀”公益項目,在校內安裝“尋聲朗讀亭”,為教師購買《開口即美——我的朗讀手冊》,同時聘請巫溪縣語委辦教師作為學校朗讀網絡培訓指導專家。
針對朗讀活動,塘坊鎮(zhèn)中心小學提出要發(fā)揮“三個作用”:一是發(fā)揮學校的主導作用,學校成立朗讀課程小組,專門負責朗讀工作;二是發(fā)揮教師的引導作用,教師為學生范讀、導讀,將班級作為朗讀主陣地;三是發(fā)揮學生的主體作用,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、主動性、創(chuàng)造性,讓學生參與活動策劃。
為了讓學生讀好語文課文,感受到選文的內涵與深意,學校語文教師按照以下步驟組織班級朗讀:首先是激發(fā)學生的朗讀興趣,其次是練好朗讀基本功,再次是范讀領路、模仿入境,隨后是學生愿讀、樂讀、讀中求新,最后是注重朗讀評價。
例如,《桂林山水中》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入情、入境、入神,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。教師主要采用“以讀代講,以講促讀”的方法進行教學。在教學過程中,教師首先展示優(yōu)美的桂林山水,用悠揚舒緩的音樂渲染情境,引導學生展開想象,生動再現漓江水靜、清、綠和桂林山奇、秀、險的特點。接著,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,激發(fā)學生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。隨后,教師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反復讀,理解課文內容,體會語言美。最后,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。在課上,學生看得入癡,聽得入迷,讀得如神,獲得了美的享受。
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的重要手段,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。入境方能入情,入情方能入神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,應恰當地、充分地應用朗讀手段,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,發(fā)展語言、發(fā)展思維、陶治情感。同時,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(chuàng)造。它使無聲的書面語言,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,在這一轉化過程中眼、口、耳、手等感官并用,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,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和句子,提高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。因此,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。
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不斷深入的今天,教育工作者必須重新審視語文教學中的朗讀,充分發(fā)揮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。語文教師的生活應該是積極的、多彩的,要懂一點琴棋書畫,會吟詩誦詞,有一種文人雅士的風度或生活方式。教師的生活方式將熏陶學生,讓他們形成對生命的理解,對生活的感悟,對人生的追求。通過“有聲朗讀”活動,學生品味經典之韻、感受志士之魂、領略山水之美、參與藝術之樂,進而受到傳統(tǒng)文化的滋養(yǎng),獲得文化積累、提升表達自信。
2020年,塘坊鎮(zhèn)中心小學自從參加第一屆“小荷之聲”小學語文朗讀大會后,校領導高度重視,專門組織語文教師展開討論,確定了年度朗讀培訓計劃、班級朗讀計劃及方案。借此東風,學校在班級開展“爭當我是小小領讀者”活動。每學完一篇語文課文,班級都要推出一名“領讀者”。此外,朗讀課程小組向全體師生發(fā)起“愛讀書、會讀書、讀好書,以讀書為友”的號召,旨在提升師生朗讀水平及語文素養(yǎng),營造朝氣蓬勃的校園氛圍。
朗讀,開啟學生心靈之窗
■劉文(江西省興國縣方太中心小學大隊部總輔導員)
書讀百遍,其義自見。朗讀,對于文學理解和文學創(chuàng)作,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。讀的過程,不但是用聲音表達的過程,也是情感的傳遞過程。近年來,方太中心小學持續(xù)開展誦讀活動,包括講故事比賽、演講比賽以及每年一屆的校園閱讀節(jié)。
課堂上,讀占據著重要位置。我一般采用范讀的方式讓學生快速進入情境,隨后再根據課文需要,讓學生自由讀、分組讀、指名讀、對話讀。教學文言文時,我一般先進行范讀,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斷句,再讓學生自由讀,最后確認讀的節(jié)奏。如此一來,學生反復誦讀過后,文本含義也就躍然紙上。在教授《匆匆》這一篇課文時,僅僅通過教師的范讀,學生們便能夠從中體會到作者對于時光匆匆流逝的惋惜和無奈,也能感受到作者心中渴望有所作為的緊迫感。
經過長期觀察,我發(fā)現善于朗誦的學生往往都更為活潑、開朗且情感細膩,這樣的特質非常有益于學生成長。都說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,不管是在書海,還是在旅程中,如果沒有一顆細膩的心,又怎么去看見這個美麗的世界,怎么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的情感呢?在學校發(fā)生的誦讀只是一段旅程的開始,而誦讀本身就是一個輸出與收獲的過程。
如何將細膩的情感通過誦讀的方式表達出來,這是一個極具挑戰(zhàn)性的過程。如果教師沒有做到有效范讀,比如嘴巴與腦子不在“同一頻道”,將語句讀得稀稀拉拉,學生也很難產生誦讀興趣。我認為“放開自己”是打開誦讀之門的鑰匙。一旦誦讀者“放不開”,就會導致人物對話缺乏起伏、悲痛的情緒缺少張力、歡快的情緒無法通達。教師提升自身的業(yè)務能力是關鍵所在。提升誦讀能力的方式有很多,例如聽有聲讀物,在聽音頻的過程中,教師可以跟讀模仿;可以下載配音秀APP,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影視片段,反復錄制一段配音,琢磨人物的情感流動。當然,還有一項直接、有效的方式,那就是參加專業(yè)的誦讀培訓。語言是奇妙的,當你置身于一個人人誦讀的環(huán)境,內在的情感很容易被外部環(huán)境帶動。當自身情緒達到一個高點,勢必會發(fā)生強烈的“化學反應”。
自2014年來,方太中心小學一直大力開展“整本書”閱讀,為班級增設了圖書角。由于低年級學生識字太少,無法自主閱讀,于是教師就在自習課、早讀課為學生讀故事、兒童詩歌,在學生心中種下了閱讀的種子。而此次與“小荷之聲”的相遇,讓美妙的緣分再次碰撞出美麗的火花。當師生共同參與朗讀活動,更加激發(fā)了學生誦讀的積極性。學生們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“較量”,要比一比誰才是更優(yōu)秀的朗讀者。在參賽視頻拍攝過程中,許多家長意外發(fā)現了孩子的閃光點。我想,這或許是一個契機,一個讓父母發(fā)現孩子不平凡的契機。每一個相遇,都有它美麗動人的一處。與“小荷之聲”的相遇,就正如它的名字一樣,朦朧的荷塘中,悠悠響起動人的詩。
我和誦讀試點班的故事
■劉恩陽(北京市海淀區(qū)羊坊店第四小學語文教師)
在2018年學期末的一次教師培訓上,我第一次見到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李文華。李老師作為主講人,為全校教師作了一場誦讀講座。在短短的30分鐘里,教師們的誦讀氣質有了明顯改善。會后,李老師找到我,她問我,你想不想讓自己的學生也從誦讀中有一些收獲?我點了點頭,愿意嘗試。
就這樣,那時我新接手的二年級2班,成了學校的誦讀試點班級。說實話,誦讀不是一件簡單事。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,識字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(zhàn)。這些剛從一年級升上來的孩子們,有人連“毅力”這樣的詞都不認識,更不要提《少年中國說》里的“潛龍騰淵,鱗爪飛揚”了。然而,在這簡短而又磕磕絆絆的“開始”中,我驚奇地發(fā)現了孩子們的變化。先是那一對“從來不說話”的雙胞胎,這兩個小家伙,一年級教師老愛說她們是班里的吉祥物,笑瞇瞇的,卻幾乎從來不說話。因為訓練需要領讀,而領讀完全是隨機的,每個人都會成為領讀者。我本來很擔心這兩個小家伙不開口,但讓我沒想到的是,當她們接過話筒,聲音清脆,稚嫩卻響亮,讓全班同學大吃一驚,學生們情不自禁地鼓掌。下課我問她們,今天為什么這么棒呀?她們驕傲地說:“因為我是領讀員呀!”誦讀,給了學生自信。
班級訓練安排在每天清晨。從一開始的混亂,到一個月后的有條理;從面對陌生漢字的緊張,到從容地查詢。當學生們漸漸意識到誦讀已經成為生活中一件尋常事后,所有困難都顯得不足為懼。漸漸地,誦讀的優(yōu)勢體現在課堂中。有一天,我指著一個長難句,準備講斷句時,學生很自然就讀了出來。還沒等我說話,一個胖胖的小男孩就喊了出來:“老師,這個句子和《年輕》里的一句話是一個讀法,是不是?”《年輕》是詩人塞繆爾·烏爾曼的代表作,也是集體誦讀的第二篇作品。二年級的他們一定不懂“分割語義”“思維流動跟進”這類專業(yè)化名詞,但能夠從已有的知識儲備中遷移?;蛟S,也正是因為他們年級低、掌握的語言技巧少,誦讀所體現出的指導性,才會顯得更強。
最有趣的一次經歷,莫過于一次秋季實踐活動。當時,我們從活動場館返校,大巴堵在了六里橋,半個小時一動不動。有孩子開始不滿地嘟囔,煩躁的聲音漸強,眼看就要陷入混亂,這時,不知從哪里突然冒出來一句:“我們是……”,車廂里有孩子緊接了一句“最努力的經典誦讀團隊”,而后一發(fā)不可收,全車學生開始誦讀《序》篇,聲音一浪高過一浪。最終誦到“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,比海洋還廣闊的是天空,比天空更加廣闊的是人的胸懷”時,我聽到了孩子們的笑聲。那次堵車持續(xù)了一個多小時,其他班級的學生一臉疲憊地下車,而我們班的學生卻滿面紅光地走出車門,有說有笑??鬃诱f“詩可以興,可以觀,可以群,可以怨”,實際上誦讀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“群”的作用——一個集體有一件可以共同做的事,使班級團結共進、共同提升。
誦讀帶來的變化不止于此。每天清晨的吟詠鍛煉毅力、鍛煉體力,牢記的名言讓學生懂得道理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。同時,學生們通過領誦,找到了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,意識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持續(xù)做一件事不易,持續(xù)將一件事做好更難。但當我們明確知道,正在做的事有益且有遠大前景時,就應當堅定地去做。我們是文化的傳播者,更是一個運用與沉浸在中華文化中的中國人。也許堅持誦讀這件事算不上偉大,但它踏踏實實、真真切切地浸潤著每一名學生,這就是一件讓人感到自豪的事。